2015年07月31日 15:49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2015年07月31日 15:50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日消息,这种动物长有羽毛,双脚像霸王龙一样有力,它那钩状的喙可以一下就咬断马的脊椎。听起来这好像是一种来自魔幻小说或恐怖电影里的怪物,但事实上,这种生物确实在地球上存在过。让我们走进骇鸟的世界,了解这种最令人恐惧的鸟。
在伶盗龙和迷惑龙(旧称雷龙)由于小行星撞击而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骇鸟家族逐渐崛起,并占据了南美洲顶级掠食者的生态位——它们的“统治”持续了将近6000万年。骇鸟是曲带鸟科(Phorusrhacidae)种类的俗称,在漫长的6000万年时间里,有17个该科物种陆续出现,并最终消亡。它们以各种食草动物为食,直到250万年前彻底消失。
由于化石记录稀少,科学家对骇鸟行为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这些长着羽毛的掠食者如何登上食物链顶端,又是如何灭绝的呢?古生物学家对这些问题已经辛苦研究了超过一百年,他们目前所知的材料显示,骇鸟确实是顶级掠食者,它们会贪得无厌地捕食南美大陆上的各种猎物。
统治的开始
6000万年前,南美大陆已经大体位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位置上,尽管中美洲当时还没有出现。实际上,南美洲就像一个岛屿,剑齿虎和狼在其他大陆称霸,而南美洲的哺乳动物则大多是快乐的食草动物。对于骇鸟来说,这就好比是一场丰盛的自助餐盛宴。
所有的鸟类都可以视为恐龙的后代,其中大部分与6500万年前消失的伶盗龙等食肉恐龙关系紧密。在某种程度上,恐龙在南美洲的统治并未结束,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
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研究所主任路易斯·夏佩(Luis Chiappe)博士同意这种说法。“大自然会随着动物的演化持续地填补这些缺口,世界也在不断演变,”他说,“把骇鸟视为南美洲新生代的恐龙,这种想法令人着迷。”在这片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能撼动骇鸟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让骇鸟如此骇人?
致命的骇鸟
对于一种长着巨大钩状喙的鸟类来说,它捕猎的方式可以有很多选择。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斯蒂芬·洛(Stephen Wroe)博士称,古生物学家都认为骇鸟是严格的肉食动物,但他们对骇鸟如何捕杀猎物却争论了很久。斯蒂芬·洛博士在该大学的“功能、演化和解剖学研究”(FEAR)实验室任主管。基于对骇鸟Andalgalornis——一种生活在23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的骇鸟,身体灵活,移动迅速——的CT扫描结果和化石记录,斯蒂芬·洛和同事们缩小了它们所能完成的运动类型的范围。
他们的研究显示,骇鸟的喙能做出强有力的上下运动,但左右移动的能力相对较弱。斯蒂芬·洛称,在面对体型相对较大,较为危险的猎物时,捕食者通常需要具备从侧面攻击的能力,与大型猎物摔跤是十分危险的,因此Andalgalornis不大可能采取这种方式。
“如果它利用喙作为主要的捕杀手段,那它就应该受限于捕食相对较小的猎物,”斯蒂芬·洛说道。不过,斯蒂芬·洛也补充称,这种骇鸟的喙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利用某种“攻击、撤退、再攻击“的捕猎方式将较大的猎物放倒,因此目前还不能把大型猎物排除在它们的食谱之外。
一种中等体型的新种骇鸟,Llallawavis scagliai,于今年被鉴定出来,为研究骇鸟的行为学以及骇鸟家族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与其他骇鸟一样,Llallawavis scagliai在颅骨之间的连接处是融合的,而其他鸟类的颅骨连接相对更易于移动。这种坚固的特征可能会有助于骇鸟用头部连续攻击猎物,就像一把巨大的松肉锤一样。在骇鸟撕取骨头上肌肉时,这种结构也可能会提供稳定的支持。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内容是对内耳道的分析,并通过三维成像进行了重建。成像结果显示,这种骇鸟可能具有相当好的低频率听力,并很可能利用声音信号与其他骇鸟进行交流,或者用于探索猎物。
如果岩石般坚硬的头部、强有力的喙一击利用低音搜索猎物等特征还不够吓人,那我们还可以看看它们的脚。
斯蒂芬·洛指出,许多现生的掠食性鸟类都是用脚杀死猎物的。举个例子,非洲特有的蛇鹫会利用惊人的力道把蛇和其他爬行类“踢出屎来”,斯蒂芬·洛如是说。他还补充道:“可以肯定的是,骇鸟也有可能具备同样的攻击方式。”
在与骇鸟关系最近的现生鸟类——叫鹤的身上,或许会找到一些线索。叫鹤会叼起蛇、青蛙或其他猎物,然后把它们重重地摔在地上,或者在其他硬表面上反复地摔。这种技巧非常有用,可以有效地摔断猎物的骨骼,并使猎物的肉变得松散。
需要指出的是,骇鸟物种实际上有着多样的形态和体型。它们的高度从1米到3米不等,有的体型轻盈,有的高大体壮。不同物种采取的捕食策略也很可能各不相同,取决于它们的体型和形态,以及移动的速度等因素。
“在观察这些足部骨骼时,可以明显发现它们具有非常不一样的运动方式,”路易斯·夏佩说道。有些骇鸟的小腿骨非常长,意味着它们的速度非常快;而其他小腿骨较短的种类则像是“更为沉重、缓慢的动物,更像是步行者”。
举例来说,350~400千克重的雷鸣鸟(Brontornis)可能就是一种移动缓慢的伏击型掠食者;而体重更轻,身体更加灵活的Phosphoracus很可能将具有将猎物追得力竭倒地的能力。
无论它们的捕猎方式是怎样,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骇鸟位于南美洲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并且持续了几千万年的时间……直到情况出现了变化。
在1200万年前到1500万年前,我们现在所知的中美洲通过板块冲撞结合和火山活动而产生。这座新的大陆桥连接了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在两个方向上都有一些动物开始缓慢地迁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这场南美半球之间的物种交换永远改变了骇鸟的处境。
来到北美洲的骇鸟
在这场大迁徙中,百万年的时间如同一瞬。从北美大陆向南迁徙的有古代骆驼、巨大的象群、貘、鹿和马,与之同行的还有凶猛的美洲狮、剑齿虎、狼和熊。从南美洲丛林走出来的有雕齿兽、大地懒以及一些模样古怪的有蹄类动物。当然,也少不了一些3米高,重150千克的巨大骇鸟。
泰坦巨鸟是最晚出现的骇鸟,它们也见证了骇鸟家族最终的消失。顾名思义,泰坦巨鸟的体型很大,它们的速度也很快,与现在的鸵鸟不相上下。它们的脚甚至可以踩断牛的大腿骨。借助强有力的喙,泰坦巨鸟可以轻易地把人的脑袋啄下来。
美国乔治亚学院的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博士说:“泰坦巨鸟存在了超过700万年,这使它们得以向北一路迁移到北美洲。”在佛罗里达州圣菲河潜水时,钱德勒发现了泰坦巨鸟的化石。他说,这种巨鸟很可能跟随着猎物一直向北迁徙。
对于泰坦巨鸟而言,北美洲的生活可能比南方的故乡更为复杂一些。以往在南美洲,泰坦巨鸟几乎没有受到竞争者的挑战,而在北美洲,它们如今要面临来自剑齿虎、美洲狮和狼群的阻碍。杀死一只地懒难度不大,但如果是群狼也要来抢夺一块肉呢?
钱德勒认为,泰坦巨鸟找到了一些适应的方法。他说:“泰坦巨鸟的体型似乎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它们不仅能够参与捕猎竞争,而且能剖开一些动物的尸体。”他指出泰坦巨鸟的喙在结构上与现生的秃鹫很相似,它们甚至可能会从其他动物那里夺取尸体。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钱德勒的一些同事坚持认为,泰坦巨鸟的喙主要是作为进攻武器,用来把猎物放倒。无论是繁盛一时,还是苟延残喘,泰坦巨鸟最终还是在大约250万年前走向了灭绝。此后的化石记录中再也找不到骇鸟的痕迹。
完全消失的骇鸟
“每一个物种的灭绝总是伴随着不止一个问题的出现,”斯蒂芬·洛说,“这有点类似于飞机坠毁事故。在飞机坠落的过程中,几乎总是一系列问题在不断累积,最终酿成惨剧。”
早期的理论认为,与其他掠食性哺乳动物的竞争导致了骇鸟的灭绝,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原因不止于此。
钱德勒称,骇鸟来到北美洲之后,在与其他动物的竞争中可以说是成功的。他说:“它们与这些有胎盘哺乳动物生活了将近700万年时间,然后发生了什么?我们认为发生了气候变化。”
伴随气候改变而来的,是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而栖息地的减少或许就注定了骇鸟的命运。与骇鸟一同消失的还有一种巨型的狮子,一种大型的马,以及一些大象和乳齿象物种。
斯蒂芬·洛说:“在过去的灭绝事件中,几乎都有某些类型的气候变化在发挥着作用。”在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之后,随着动物的混合,骇鸟受到的压力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问题而加剧。
科学家希望能有更多的化石出现,以获得有关骇鸟行为方式的更多线索,并最终揭开关于这些神奇鸟类的种种谜题。(任天)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