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2015年09月09日 07:11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概从今年5月底开始,哈萨克斯坦境内一牧群大约有6万只高鼻羚羊在短短4天时间内陆续死亡。“阿尔滕达拉环保行动”组织国际协调人斯蒂芬-楚特带领研究团队赶赴哈萨克斯坦调查高鼻羚羊大规模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可能由巴斯德氏菌或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病毒最终导致高鼻羚羊大部分器官大出血。但科学家认为,该事件谜团仍然很多,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
在生态学家斯蒂芬-楚特研究团队到达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前,当地兽医已经报告了高鼻羚羊的大规模死亡事件。高鼻羚羊是一种濒危物种,以草类及低矮的灌木为食。“阿尔滕达拉环保行动”组织国际协调人斯蒂芬-楚特介绍说,“由于在过去几年里,高鼻羚羊成批死亡事件时有发生,但范围及数量有限,因此最初并未引起我们的警觉。”
但是,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一整群大约6万只高鼻羚羊陆续成批死亡。在当地兽医和生态保护主义者试图努力阻止死亡事件扩散的同时,他们听说哈萨克斯坦境内其它地区也发生了整群整群的高鼻羚羊呈雪崩式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而且死亡数量也约为6万。到6月初,大规模死亡事件终于结束。
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境内高鼻羚羊数量达25.7万只左右。如今,该国已有半数高鼻羚羊死于此次事件。科学家声称已经找到了高鼻羚羊如此快速死亡的线索,细菌带来的疫情可能是罪魁祸首。楚特表示,至于是哪些细菌能够产生如此严重的致死率,仍然是个谜。“此次死亡事件涉及的范围、扩散的速度,在其它物种身上从未见过,而且也从未真正听说过,能够扩散到整个群体致使全体死亡。”
在这片干旱的大草原上,高鼻羚羊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寒冷的冬天里,倒下的植物体不会分解腐烂,而高鼻羚羊则有助于解决掉这些有机物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循环,并能够有效防止因为地面堆积枯叶太多而引发的野火。此外,高鼻羚羊还为大草原的捕食者提供美味的大餐。楚特介绍说,“凡是能够看到高鼻羚羊的地方,你就会发现那里的其它物种也非常丰富。”
高鼻羚羊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有多个牧群,在俄罗斯和蒙古境内也分别有一个牧群。在寒冷的冬季,不同牧群的高鼻羚羊会自动聚集起来;在秋季和春季时,它们也会迁徙到哈萨克斯坦的其它地区。到了春末夏初,高鼻羚羊牧群又开始分散行动,去繁育幼崽。成批死亡事件通常发生于繁育期。
近年来,高鼻羚羊成批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去年发生的1.2万只高鼻羚羊死亡事件。因为受到去年的大规模死亡事件的影响,疫情似乎扩散到了全国范围。这表明,在事件发生很久之后,当地兽医才开始有所行动。挽救行动的滞后阻碍了真相的调查。研究人员推测,草料的丰富引起了消化问题,最终导致了细菌在高鼻羚羊体内旺盛繁殖。
这一次,已有相关研究人员和调查人员进驻现场,因此他们能够采集到有针对性的环境样本,如成批死亡事件发生前数月或数周内高鼻羚羊踩过的岩石和土壤、喝过的水以及吃过的植被等。研究人员还能够采集到高鼻羚羊可能吃下的一些昆虫等,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触发性因素。此外,研究人员还对高鼻羚羊的尸体进行了细致的解剖,甚至去观测一些高鼻羚羊死亡时的行为特征。由于雌性高鼻羚羊喜欢聚集起来哺育后代,因此在此次事件中它们的命运最为悲惨。高鼻羚羊妈妈们是最早死亡的,之后幼崽们才开始陆续死亡,有些幼崽还太小,甚至还不会吃草。楚特认为,这样的死亡顺序表明,不管是什么杀死了高鼻羚羊,它都是通过母亲的乳汁传递给幼崽的。
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可能由巴斯德氏菌或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病毒最终导致高鼻羚羊大部分器官大出血。但是,巴斯德氏菌常见到反刍动物体内,如高鼻羚羊,因此它通常不会对高鼻羚羊有害,除非高鼻羚羊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已非常脆弱。到目前为止,基因分析结果让谜团更加难解,因为发现的细菌是普通的变体,是致病类型的的细菌。楚特表示,“这没有特别的地方,但问题是它为什么会传播得如此快速,而且扩散到整个牧群。”
1988年,当地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大规模死亡事件,高鼻羚羊死亡数量高达40万。当时,兽医报告了相似的症状。但是,这起事件发生于前苏联时期,研究人员仅仅将巴斯德氏菌列为致病源,并未做任何调查和研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唯一可能的环境诱因是,异常寒冷的冬季过后是一个多雨的春季,植被茂盛,地面死水较多,因此细菌传播更为容易。当然,另一种可能是某些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楚特表示,他们打算继续调查下去,去寻找高鼻羚羊大规模死亡的真正原因。(彬彬)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