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世界最毒动物:以色列金蝎毒液杀死老鼠

2015.10.28 07:20:43
1 / 6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在世界最毒动物名单中,蛇类往往占据前几名。并不是所有蛇都有毒,棕伊澳蛇在澳大利亚很常见,多栖息于木头堆和垃圾堆中。幸运的是,尽管它们数量众多,却很少发生咬人的案例。棕伊澳蛇(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198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世界最毒动物:以色列金蝎毒液杀死老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蛇类中有许多以毒性强而著称,但自然界中最毒的动物却令人意想不到。

  毒液是许多动物的化学武器,它们或者用近3厘米长的毒牙,或者用针尖般锋利的倒钩将毒液注入到猎物或天敌的肌肉组织里,极短的时间里就能让对方毙命。在世界最毒动物的名单中,蛇类往往占据前几名。并不是所有的蛇都有毒,但有些类群已经在牙齿中演化出了输送毒液的凹槽和小管。

  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布莱恩·弗莱(Bryan Fry)博士的研究,在澳洲有一种动物能够产生比其他任何蛇类更多的毒液。“在单独一次取毒中,棕伊澳蛇可以分泌1.3克干燥毒液,”弗莱说道。

  由于对有毒动物的研究充满热情,弗莱获得了“毒液博士”的外号。棕伊澳蛇在澳大利亚很常见,多栖息于木头堆和垃圾堆中。幸运的是,尽管它们数量众多,却很少发生咬人的案例。弗莱称,有几种大型蛇类也能产生相似的毒液量,包括印度的眼镜王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加蓬咝蝰,以及美国的东部菱背响尾蛇。

  不过,毒液量并非衡量一种动物有多毒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可以用世界上最毒的蝎子——以色列金蝎——来做例子。这种浅黄色的蛛形纲动物生活在中东的沙漠地区。它们常在夜间活动,捕食昆虫、蜈蚣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蝎子通过尾节末端的毒刺来使猎物麻痹,毒刺由毒液囊和倒钩组成。毒刺的出击极其迅速,瞬间就可以将毒液注入到小型猎物的体内。尽管以色列金蝎的长度从没有超过11厘米,但它们的蜇刺极为致命。研究显示,0.25毫克的以色列金蝎毒液就足够杀死一只1千克重的老鼠。这是相当有效的毒液。

  然而,即使这么看似精确的测量也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毒液是不一样的。毒液既可以用来防御掠食者,也可以用来攻击猎物。目标所吸收的毒液越多,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世界上最毒的动物,因为它们所针对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由于缺乏热情的人类实验志愿者,科学家通常是在小鼠身上进行毒液的测试。这些研究揭示出不同毒液的“半致死剂量”,即需要多少毒液才能杀死50%的受试小鼠。这种测量方法并不完美,因为许多动物与小鼠的差别很大,但这或许是我们目前最好的方法。

  通过研究,科学家获得了各种有毒动物的排名,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海螺。芋螺是一类肉食性的海螺。它们移动缓慢,外壳如同盔甲,但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也会利用毒液作为武器。一些芋螺以海里的蠕虫为食,而另一些则会捕食鱼类,正是后面这类芋螺具有最强的毒液。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纳德·詹纳(Ronald Jenner)博士说:“对捕食鱼类的芋螺来说,具有快速起效和毒性强烈的毒液十分重要,因为它们移动缓慢,不这样的话鱼很容易就能逃脱。”为了放倒目标,芋螺的牙齿演化成了“齿舌”(radulae)。这种牙齿尖利、带钩并且空心,就像鱼叉和皮下注射器针头的杂合体。芋螺将齿舌击向毫无防备的小鱼身上,注入混合型的毒液,其中充满了神经毒素。当鱼的身体麻痹时,芋螺就将其一吞而下。芋螺会不断长出新的齿舌,因此从不缺乏攻击的武器。齿舌十分尖利,甚至能刺破潜水衣,给潜水者带来麻烦。

  地纹芋螺具有杂色斑点的外壳,十分吸引人,但它们确实世界上最毒的物种之一。据估计,地纹芋螺的毒液对人体的致死剂量约为每千克体重0.029至0.038毫克。在没有医疗救治的情况下,如果被这种芋螺蛰咬,有65%的受害者会直接死亡。不过,从1670年到现在,只有36起这样的事件记录。

  这也使我们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影响这些有毒动物的一个关键问题:它们有多大的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内陆太攀蛇以毒性强烈著称,也常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在对小鼠的测试中,内陆太攀蛇毒液的半致死剂量为0.025mg/kg。它们只捕食哺乳动物,因此其毒液也能摧毁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肌肉和器官。然而,内陆太攀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的偏远沙漠中,生物学家描述它们过着隐居的生活。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海岸太攀蛇的毒性较弱,但许多人认为它们更加危险。

  海岸太攀蛇生活在澳大利亚热带近海的沙丘和林地中,与人类的接触机会较多。与绝大多数的蛇类一样,攻击是海岸太攀蛇的最后手段。但是,在遇到威胁的时候,它们可能会快速连续地咬好几次,反复将毒液注入对方体内。

  相似的行为也出现在黑曼巴蛇身上,这也解释了它们为什么如此“臭名昭著”。黑曼巴蛇原产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它们名字里的“黑”字并不是来源于橄榄绿色的外表,而是来自乌黑的口腔。当遇到威胁的时候,它们会张开骇人的黑色大口,吐出信子,吓退敌人。只有在被严重激怒的时候,它们才会使用毒牙武器。

  然而,人类并没有远离毒蛇。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人类居住地正逐渐蚕食着蛇类的栖息地,这也导致危及生命的蛇咬事件变得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仅仅在墨西哥,蝎子每年蜇刺的人数就达到50万,其中有15万需要抗毒药物,”弗莱说,“然而,单就印度来说,蛇类每年就咬伤了100万人,其中5万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大约半数的幸存者都有某种长期的损伤。”毒液或许是复杂的,但无论你是潜水的游客,还是忙于生计的农民,多了解一些有毒动物的知识都是明智的。“总体而言,在所有热带疾病中,中毒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弗莱说道。(任天)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官方微博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最新的科学讯息,精彩的震撼图片,体验科学,感受自然。

新浪手机

新浪手机

新浪手机官方微博,网罗全球最新最酷手机资讯!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