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不会得癌症的动物:为人类抗癌提供希望

2015.12.04 11:13:11
1 / 6
新浪科技讯 与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会得癌症,但也有一些物种几乎就没有这种烦恼。在许多动物中,癌症造成的死亡率与人类相差无几。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狗和猫会得多种形式的癌症,而二手烟是增加它们癌症风险的众多因素之一。野生动物也会得癌症。鲨鱼不会得癌症只是一个传说
47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不会得癌症的动物:为人类抗癌提供希望

  与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会得癌症,但也有一些物种几乎就没有这种烦恼。癌症在动物界中很常见。

  在许多动物中,癌症造成的死亡率与人类相差无几。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狗和猫会得多种形式的癌症,而二手烟是增加它们癌症风险的众多因素之一。野生动物也会得癌症。例如,许多袋獾会罹患可怕的“面部肿瘤”,并通过个体间的接触进行传播。受到污染的海洋也问题重重。科学家已经发现,加州海狮的一个种群饱受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的困扰,这部分是有机物污染造成的后果。这些癌症会导致加州海狮肢体瘫痪,然后死亡。在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口,肠道癌症是白鲸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有27%的个体患病。

  尽管有说法称鲨鱼不会得癌症,但这只是一个误导人的传说,事实上鲨鱼会得一种名为黑色素瘤的皮肤癌,科学家也多次发现长有肿瘤的鲨鱼。尽管如此,自然界中还是有例外存在。

  一些动物似乎很少得癌症,甚至根本不会得癌症。了解这其中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治疗和预防癌症。从表面上看,当正常的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时,就引发了癌症。通常情况下,年老或受损的细胞会被摧毁,但偶尔也会有一两个继续增殖,形成越来越多的“流氓”细胞,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理论上,这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生物体具有越多的细胞,以及活的时间越长,其体内细胞出现导致癌症的突变概率就越高。例如,高个子的人患癌症的几率略高于矮个子,体型较大的狗也是如此。

  不过,研究显示,不同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大象的细胞总数比我们多数万亿,并且寿命很长,但它们的癌症发病率却很低。这种现象被称为“佩托悖论”(Peto's paradox)——科学家理查德·佩托(Richard Peto)命名,他指出癌症发病率与体型之间并没有联系。只有大约5%的大象死于癌症,相比人类的五分之一,这一数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2015年10月,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解释,指出大象基因组中含有一种抗癌基因的大量拷贝。这种基因称为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哺乳动物都有这一基因,但我们只有一个拷贝,而大象有20个。

  据研究共同作者、芝加哥大学的文森特·林奇(Vincent Lynch)介绍,p53基因有两个功能,一是阻止细胞的增殖,让它能够自我修复;二是如果细胞无法修复,p53基因就会促使它进行“自杀”,即启动“细胞凋亡”的过程。林奇称,理论上我们可以制造出“模仿大象体内过程”的药物,比如Nutlin,目前正在进行测试。这种药物能保护p53蛋白,保证其不被摧毁,并能继续工作。

  大象很少得癌症,而弓头鲸似乎比它们还少得癌症。这很令人惊奇,因为理论上它们应该具有相当高的癌症风险。作为世界上现生最大的动物之一,弓头鲸的寿命也很长,有些甚至能活到200岁以上。这意味着,它们的细胞有相当大的几率突变并转变成癌细胞,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薇拉·戈尔布诺娃(Vera Gorbunova)在实验室中保存着弓头鲸的细胞,她还没有找到使这些细胞转变成癌细胞的方法。“人体细胞比弓头鲸细胞更容易转变为癌细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戈尔布诺娃说道。

  2015,当科学家对弓头鲸基因组进行梳理时,他们发现了能防止DNA损伤的突变,这些突变也保护了弓头鲸免遭癌症的侵袭。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其中所涉及的基因是哪些。不过,据英国利物浦大学的霍奥·佩德罗·德·马加拉斯(Joao Pedro de Magalhaes)称,我们最终应该能够将弓头鲸的基因转到小鼠体内,观察那些基因是有用的。他说:“小鼠实验将确定这些基因是否能够抵御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或者甚至是延长寿命。”

  与弓头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也诠释了佩托悖论。例如,小鼠极其容易患上癌症,虽然它们的寿命短暂,并且细胞数量也远少于人类。不过,并非所有的啮齿类都是这样,裸鼹鼠就恰恰相反,它们可能为人类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希望。

  裸鼹鼠的外形十分奇特,它们全身布满皱纹,裸露无毛,门齿十分发达。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们的寿命能达到30年,对于体型如此之小的动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科学家经过数十年的观察,没有在一只裸鼹鼠的身上发现过肿瘤的迹象。

  2013年,戈尔布诺娃及其同事发现,裸鼹鼠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分子,具有预防肿瘤发育的功能。这是一种粘稠、含有糖基的物质,称为透明质酸,存在于裸鼹鼠细胞之间的空隙中。即使细胞发生突变,透明质酸也会阻止它们进一步增殖,就像一层浓稠的保护性玻璃。人类也能产生透明质酸,但与裸鼹鼠的略有不同。戈尔布诺娃说:“在裸鼹鼠体内,透明质酸以较长的分子形式存在,而且产生的量更多。我们现在正研究如何在人体内模拟这种分子的生成,并控制其产量。”戈尔布诺娃称,理论上,基于这种分子的治疗方法可能五年内就可以问世。“透明质酸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我们只需要开始使用裸鼹鼠的长链分子。”她说道。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前景,但我们目前还不能太过兴奋,因为癌症预防是相当困难的事情。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些治疗方法在人身上是否也疗效良好。裸鼹鼠与人类还是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不知道它们体内的透明质酸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肿瘤学家大卫·韦尔(David Vail)称,人体内的透明质酸含量较少可能有某种原因,如高含量的透明质酸可能具有毒性。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遗传操纵。

  人体表达基因的方式已经演化了数百万年,一个帮助裸鼹鼠对抗癌症的基因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其他的疾病。“在尝试并进行基因操纵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其中的代价是什么,”韦尔说,“这些在某一物种体内看似灵丹妙药的东西,对另一个物种来说可能会完全不相容。”这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已经有这样的例子发生过。2002年的一项研究中,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具有了大量p53基因的拷贝。这一改造确实增加了小鼠对癌症的抵抗力,但它们的衰老速度变得更快,并且无法在年轻的时候生育后代。它们的一些内脏器官显著变小。之所以如此,可能只是因为p53基因太多了。

  在2007年的后续研究中,只有一个额外拷贝的小鼠获得更长,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然而,文森特·林奇还是对这一基因的额外拷贝在人体中的作用表示谨慎。如果额外的拷贝是有益的,那演化中应该已经出现过了。对大象来说,这些额外的基因明显是一个优势。“我们称这些为演化生物学上的成本,”林奇说,“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可能大象已经演化出某种克服这些负面效应的方法,而我们目前还不知道。

  无论如何,研究者还在加紧工作。林奇说:“我们需要了解基础的生物学信息,否则当情况出现差错的时候,我们将没有改正的机会。”(任天)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官方微博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最新的科学讯息,精彩的震撼图片,体验科学,感受自然。

新浪手机

新浪手机

新浪手机官方微博,网罗全球最新最酷手机资讯!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