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沿着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西藏构筑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纪实

2017.06.05 17:10:00
1 / 6
这是2016年9月22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岩羊。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新华社拉萨6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罗布次仁、高敬、张京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西藏自治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筑牢地球之巅上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大幅进步。   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正循着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奋进前行。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这里的天然湖泊和江河星罗棋布,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   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时任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县委书记南培交流时,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这样的要求。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说:“对西藏而言,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波荡漾,风景如画,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2012年,曾有开发商想在湖上开通游艇观光项目。山南市委、政府调查核实后,不仅停止了相关项目开发,还下了死命令:今后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羊卓雍错湖面进行任何旅游开发和商业经营活动。   “为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要。”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说,“铁杠杠”摆在那儿,就要严格落实,从源头上掐断污染物排放高、耗能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项目进藏的任何机会。   近年来,西藏先后制定出台30多部地方性法规,严禁钢铁、冶炼、化工、造纸等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项目进入西藏,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开展环境保护考核,为雪域高原良好生态撑起“法律保护伞”。   目前,西藏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全区建立了47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   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村的山坡上,1300亩新栽下的树苗正孕育着新绿。   穿行在这个小村庄,道路两边的柳树已枝繁叶茂,像绿色士兵一样守卫着房屋和农田。蜿蜒流淌的雅鲁藏布江和两岸的农田、绿树,仿佛嵌在山里的一条绿腰带。   但在以前,这里却看不到这样的美景。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一度是西藏风沙最严重的地方。   风沙大到什么程度?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雅鲁藏布江两岸冬春季节的写照。   ——途经雅江南岸的101省道常常出现车辆陷入沙地无法行驶的现象。   ——位于雅江南岸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一年里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受到灾害性风沙的侵扰,对航班的安全正点起降造成极大影响。   人们渴望绿色了。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自2009年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至今,西藏已落实投资71.2亿元,3大类10项工程全面启动,其中包括天然草地保护、重要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等。   45岁的山南市扎囊县林业局副局长西洛桑珠,是位“老林业”,也是雅江造林工程的见证者。他说,雅江山南段江北比江南沙化严重,过去这一带雅江上还没有大桥,主要靠轮渡将树苗运送到江北。因为车辆无法过去,“船运人背”,场面壮观。   一代接着一代的绿色接力,如今,一道长达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崛起在雅江沿岸,“沙进人退”变成了“林进沙退”。   人们的感受更直观——贡嘎机场航班起降受灾害性风沙影响降低到了每年10多天,101省道多年未发生因沙堵路现象。   绿树成林,草场也在恢复。近年来,西藏通过禁牧封育、休牧轮牧等措施,将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湿地,在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备受青睐。“十二五”期间西藏已实施各类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38项,湿地面积达652万公顷。   藏羚羊,青藏高原上的精灵。由于盗猎猖獗,藏羚羊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   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栖息着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高原精灵,西藏自治区专门安排3亿元经费,组建起73支管护队伍,聘用了780名农牧民管护员,在羌塘草原上扎起一道“移动篱笆”。   几年功夫,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由过去的5万只左右增加到近20万只,摘掉了“濒危物种”的帽子。   其他动物的种群数量也都在增加:   ——藏野驴由3万头增加到8万多头;   ——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约1000只;   ——黑颈鹤数量增加到8000只左右;   ——雪豹频繁出没雪域高原。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扎篱笆工程”也让当地贫困牧民
0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